近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漢中市博物館考察時強調,“要發揮好博物館保護、傳承、研究、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,守護好中華文脈,并讓文物火起來,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。”一器一物濃縮文化,方寸之間閱覽千年。讓博物館以“平易近人”的姿態融入公眾生活,不僅能夠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,還能在邂逅燦爛文化中厚植家國情懷,增強文化自信,賡續中華文脈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博物館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,館藏文物質量逐年提高,社會影響逐漸擴大。硬件提升了,環境變好了,但博物館在服務、教育、引導大眾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。譬如,近日一篇題為《網上找的博物館講解員講了一路野史》的調查文章表示,如今參觀博物館沒有講解看不懂,官方講解資源不足,非官方講解專業水平參差不齊,錯把野史當正史,混淆考古與盜墓,糊弄、污染公眾。如何讓公眾看得懂、喜歡看、留下深刻記憶,用文化浸潤公眾心田,任重而道遠。
聲情并茂道盡萬千華萃,娓娓道來訴說無窮智慧。博物館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來頭、有故事、有深意。正所謂“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”,公眾從看熱鬧到看門道,“講解員”便成為了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關鍵擺渡人。一方面,博物館要拿出切實舉措提高官方講解員隊伍質量,滿足市場需求,緩解供需矛盾。譬如,鼓勵講解員創新講解方式,根據觀眾游客的差異,采取個性化的講解方式,更好滿足游客需求。另一方面,相關部門要聯合執法,打擊私人講解員,凈化講解員市場,充分利用社會力量,打造高水平的志愿者講解隊伍,吸引一批熱愛博物館事業的社會人士加入,通過專業培訓、嚴格考核后持證上崗,利用節假日為游客觀眾提供公益講解服務。
再美的蝴蝶標本,也不如翩翩起舞的蝴蝶美。為了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,不少博物館已經開始利用最新科技讓文物“開口說話”,變得“鮮活可觸”。譬如,陜西歷史博物館探索依托虛擬現實技術、視頻切片技術打造韓休墓虛擬展覽,公眾可沉浸式了解韓休墓前世今生;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“泉州: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”展覽運用虛實結合投影互動、3D MAPPING投影等數字化內容,使整個展廳動靜皆宜,讓觀眾能近距離感受文物的魅力。除此之外,《我在故宮修文物》《如果國寶會說話》《國家寶藏》等紀錄片和文博類綜藝節目,讓公眾足不出戶就能一飽國寶眼福。
“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”,一所所保存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遺存、積淀和豐碩成果的“大學校”,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根脈所在。從提升講解服務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,到運用數字技術,通過沉浸式展覽、可穿戴設備等,增強體驗、增加互動,帶來如真似幻的體驗效果,不僅拉近了觀眾與博物館的距離,更讓博物館在新時代煥發更加蓬勃的生命力,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尋根探源,邂逅燦爛文化,探尋“何以中國”。
作者:夷陵區委組織部 朱江
特別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。三峽宜昌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