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萬元訂單!
盛夏時節,十堰市茅箭區東城工業園內傳出喜訊——
華昌達智能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華昌達”)簽約比亞迪,訂單達2000萬元,正式成為新能源汽車賽道內的一支生力軍。
對于“車城”十堰來說,這是一件地方產業升級、新舊動能轉換之中的大事,也標志著曾被譽為“十堰第一股”的上市公司華昌達涅槃重生,再立潮頭。
“若不是兩年前那次破產重整,華昌達可能早已被債務徹底拖垮,退市、消亡是必然的結局。”
7月12日,在華昌達副總裁易繼強的感慨中,那次府院聯動,創新使用“預重整”模式,以32天時間幫助企業擺脫近20億元債務糾紛,完成與“死神”賽跑的“史上最快”破產重整案逐漸浮出水面。
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鄧偉
深陷債務:“十堰第一股”命懸一線
時間拉回到2011年,那是屬于華昌達的榮耀時刻。
當年12月14日晚間,深交所發布公告:華昌達(300278)將于12月16日在深交所上市,公司主營業務是智能型自動化裝備系統,包括總裝自動化生產線、焊裝自動化生產線、涂裝自動化生產線等的研發、設計、生產和銷售。
依托于十堰市這張老牌汽車工業名片,打破當地上市公司“零紀錄”的華昌達,一時間風光無限,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。
回憶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,易繼強如數家珍。
他特別提到,2014年前后,當“工業4.0”進入新時代等一系列國家層面政策紅利釋放之時,華昌達的股價一路高漲,并購企業、拿取標的快馬加鞭,公司人員規模增長至近3000人,成為地方鼎鼎有名的龍頭企業。公司還設立了宏大的2025發展目標,立志走向全球市場。
早年間的上市公司年報,見證了華昌達那段不平凡的發展業績——
2015年,公司營收飆升至17.5億元,凈利潤首次突破億元大關;
2016年,公司創下最高凈利潤1.16億元;
2017年,營收達29.66億元,創歷史紀錄。
然而,正當華昌達高歌猛進時,其創始人、原大股東顏某遭遇債務糾紛,公司因資金占用問題深陷泥潭——
2017年10月,顏某持有的華昌達股權首次遭法院凍結,不久后,其名下所有股權均遭凍結;
2018年3月,華昌達公告顯示,顏某及其妻子羅某共負債近30億元;
2019年,華昌達虧損15.36億元,遠超上市以來全部凈利潤之和;
“債務信息一公布,公司就遭遇信譽危機,很多投標項目無法參與,原有的客戶也終止合作,業務大幅萎縮,人員大量流失。最艱難的時候,公司一度只剩下500人。”易繼強說,加之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、行業周期性波動,2020年華昌達繼續虧損5.85億元,公司股票也因審計凈資產為負值,被實施“退市風險警示”。
這意味著,“十堰第一股”已命懸一線。2021年若不出現轉機,便會被宣告退市。
啟示
信用是企業的生命。企業要發展壯大,既要向外找市場,又要向內嚴管理,守住信用這條生命線。
在這場無硝煙的“戰斗”中,涌現一批批徹夜奮戰的“逆行者”他們挺身而出、逆行而上,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健康安全。洪水并沒有沖散人民群眾的心,反而讓他們更加團結起來,擰成一股繩戰勝“洪水之災”
破產重整:“預重整”與“死神”賽跑
2021年,對于華昌達來說,是一段與“死神”賽跑的日子。
“十堰第一股”一旦隕落,對地方經濟、營商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。
雖然,十堰市2017年就成立了以發改、經信、招商、科技等多部門組建的工作專班,不遺余力拯救華昌達,但均抵不過市場的殘酷。
嘗試引入其他投資方?但債權人眾多,訴求不一,眾口難調,新來的投資方紛紛望而卻步,無人愿當“接盤俠”;
利用省級紓困資金解圍?但華昌達債務問題涉及資金近20億元,杯水車薪的援助無法從根源上解決生產經營難題。
正在眾人為華昌達瀕臨退市一籌莫展時,十堰中級人民法院(以下簡稱“十堰中院”)破產審判庭的介入,為挽救企業帶來一線希望。
2021年5月25日,十堰中院提出“破產重整”的思路。
“破產重整,并不是讓企業一破了之,而是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》,利用司法途徑,將企業的債務危機剝離出來,立案處理,在不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情況下,幫企業解決債務糾紛,同時保護好所有債權人的合法權益。”十堰中院破產審判庭庭長熊品介紹,對于華昌達來說,這是一場擺脫困境的“無痛手術”,對于債權人來說,這是一次權益訴求的“集體兌現”。
然而,縱觀十堰市乃至湖北省,對一家上市公司破產重整,這條路并沒有先例——
從程序上看,華昌達雖符合重整條件,但重整受理需要獲得中國證監會復函支持,并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復同意,原大股東資金占用問題尚待審查;
從時間上看,要讓華昌達趕在2021年12月31日退市期限之前完成破產重整,只剩下半年時間,清產核資、方案論證等工作時效堪憂;
從空間上看,華昌達債務糾紛涉及債權人眾多,遍布北京、武漢、杭州、寧波等地,協調告知組織召開債權人會議并達成統一方案,困難重重。
越是艱難之時,越顯擔當作為。
十堰市政府協調十堰中院等相關單位,府院聯動推進華昌達破產重整各項工作。十堰中院創新采取“預重整”的方式,最大限度節約時間——
2021年6月24日,十堰中院做出《決定書》,為華昌達指定臨時管理人,指導監督其在法定30天最短申報期限內審核認定債權金額近20億元,并就預重整方案組織意向投資人、債權人、出資人等全方位、多輪次溝通論證,獲得各方初步認可與支持;
與此同時,十堰中院趕赴多地與違規擔保債權人協商談判,協調華昌達與最大債權人進行溝通,簽訂以重整受理為生效條件的《債務豁免協議》,掃除華昌達重整之路上的最大障礙;
當年11月18日,經最高法、省高院逐級批復,十堰中院作出《民事裁定書》,裁定受理華昌達重整。
32天后,憑借“預重整”打下的堅實基礎,華昌達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及出資人組會議上,重整計劃草案以“債權人100%表決通過、出資人組高票表決通過”順利出爐。
至此,華昌達卸下了困擾多年的債務包袱,“十堰第一股”在瀕臨退市前重獲新生。
越是復雜局面,越是考驗智慧和擔當。面對困境企業,除了一破了之,還有司法重整這條路。
涅槃重生:不負眾望迎來新氣象
“鉚足勁加油干,用營業增收、企業利稅來回饋各界的認可和幫助!”
2022年,當新年的鐘聲響起,華昌達總裁陳澤向全體員工通報了重整成功的消息,不少人喜極而泣。
“從根本上解決了歷史債務,為公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。”回憶起當時的情景,華昌達子公司迪邁威行政人事總監劉燕青動情地說,公司破產重整,絕處逢生,讓大家看到了希望,充滿了干勁。
“公司活下來了,我們600多名員工的飯碗也保住了!”在華昌達工作了20年的老員工胡政激動地說,親身經歷了公司走出危機的日子,深切感受到了各級部門的責任擔當和為民情懷。
歷經坎坷、總結經驗、重燃信心、再踏征程,重整后的華昌達,展現出全新的精氣神——
聚焦“精細化”管理,以“擰毛巾”的心態降本增效,絕不在同一個泥坑中摔倒兩次;
加快提升競爭力,投入研發經費約3900萬元,同比增長35.99%,縮短研發成果上市時間,把耽誤的時間補回來;
扛起自立自強的責任,承攬客戶項目中最難啃的硬骨頭,一絲不茍及時交付,用實力證明華昌達不負眾望。
事實證明,涅槃重生的華昌達,沒有辜負腳下這片熱土。
破產重整為企業帶來的生機、注入的活力,很快轉變成發展成績。
昔日的100多家大中型供應商再次牽手,訂單紛至沓來;集團納賢招才廣受追捧,一年間集團核心人員增加8%,達到1292人。
2022年底,華昌達發布了令人振奮的年報:公司營業收入35.83億元,同比增長66.29%;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.06億元,同比增長209.67%。
今年3月,華昌達下屬子公司總裁,帶著子公司戰略分析成果齊聚總部,為未來五年定下戰略目標——
圍繞重點戰略客戶開展深度合作,打造全產業鏈智能化服務;積極探索優質目標客戶需求,獲取系列訂單、大額訂單;做大做強汽車領域、工程機械領域、新能源動力總成領域,收獲其他領域的細分市場份額。
據透露,今年上半年,華昌達已完成去年全年任務的80%。
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。以市場化為導向、以法治化為保障,對符合產業政策、有市場前景的困難企業,運用司法重整方式幫助企業提升產業層次,改善公司治理,企業就能重獲新生。